乳腺影像学诊断简介

乳房在医学上称作乳腺,主要由纤维腺体组织(实质)和结缔组织(基质)构成。乳腺组织受雌孕激素的影响,可以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可产生许多疾病。最常见的严重疾病是乳腺癌。乳腺癌随着人们的营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也由于生育的减少或延后而增多。乳腺癌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发病可出现在10多岁的青春少女,也可出现在90余岁的耄耋老妇,最常见在45岁左右的妇女。我们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是,早期乳腺癌常常没有自觉症状,不痛不肿不能触及肿块。当然,乳腺癌增大以后可以摸到肿块,然而,一些良性疾病也可出现肿块,需要进行区别。所以,乳腺癌的诊断常常需要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检查,而不能仅仅依靠用手去触诊或用眼去视诊。

乳腺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俗称“钼靶检查”,对乳腺恶性钙化非常敏感,可以发现小至2mm直径的微小乳腺癌,还可以显示乳腺病变所致的肿块影、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等,是乳腺检查的最常用设备。采用现代平板数字化摄影,其放射线剂量非常安全,一次乳腺X线摄影的剂量相当于在没有建筑物遮挡的旷野或海滩两小时接受自然本底射线的剂量。乳腺X线摄影的缺点是对一些致密乳腺无法显示隐藏其中的非钙化性病灶(如肿块等)。对年轻女性或致密乳腺可建议进一步采用其他设备检查。

乳腺超声包括使用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等,无射线损伤。超声检查易于发现肿块性病变,尤其是判断液性、实性较为准确。彩超还可观察病灶区域血流,有助于判断病变良恶性性质。但是,超声对细小钙化灶、不形成肿块的非对称致密病灶显示不清楚;对脂肪组织中的孤立性乳腺实质易误为肿块;对医生操作技术水平依赖性较强,难以对不同日期检查的超声图像进行对照分析。

乳腺磁共振成像缩写为MRI,没有放射性辐射,产生断面图像,解剖关系明了,尤其是对软组织分辨能力较高,特别适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采用非脂肪抑制的T1加权像、脂肪抑制的T2加权像、b值为0和1000的扩散加权像及延迟至少7分钟的动态增强脂肪抑制的T1加权像,多种序列,不仅显示了肿块和非肿块性病变的形态学信息,还提供了血供、水分子扩散等功能学信息,成为较为敏感的乳腺影像检查手段。其缺点是对恶性钙化病灶不能显示,放置有心脏起搏器或不能保持身体不动俯卧30分钟的病员不能做磁共振检查。

女性应该学会自我体检,从20岁开始就应该开展每个月的乳腺自查,在月经来潮后第7~10天用手扪诊自己的乳腺。在35岁以后可以开展每年一次的到医院的影像学检查。

一旦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就应首先确定其性质,可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临床不能触及肿块时可由影像学引导定位。乳腺癌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切除、象限切除、全乳切除、扩大根治切除等)、肿瘤科化疗、抗雌激素治疗及放疗。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乳腺癌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来决定。切不可发现乳腺肿块暂不明性质时采用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治疗,以免乳腺癌加速扩散。